
濟南杰威爾體育設施有限公司
主營產品: 戶外健身器材,室外體
廣場健身器材-華東大型廠家精工細作
價格
訂貨量(件)
¥580.00
≥1
店鋪主推品 熱銷潛力款
㠗㠓㠚㠓㠙㠗㠒㠒㠖㠖㠕
在線客服
這種“念動一致”效果尤其在你較為強勢的肌肉訓練中更為明顯。比如你的胸大肌比肱三頭肌更強勢,那么在臥推中你會很容易通過主觀意識讓胸為主導;但反過來,肱三明顯強過胸大肌,你就需要做出額外調整。針對這個問題,預先疲勞法:如果你的胸是弱勢,那么先做小重量夾胸動作胸部,然后再進行臥推;如果股四頭肌是弱勢,那么在深蹲前先做小重量腿屈伸大腿前側。局部幅度法:在臥推時剔除動作上半程(肱三頭肌有利區間),關注動作下半程(胸大肌有利區間);在深蹲時剔除動作下半程(臀大肌和腘繩肌有利區間),關注動作上半程(股四頭肌有利區間)——幾乎針對任何多關節動作,你都可以找到類似的規律。這兩種方法在職業健美運動員中運用頻率非常之高。
一切用意都在于制造更好的目標肌肉內在緊張。目標是移動大重量,通常你都不應該有“用目標肌肉發力”的概念——關注局部肌肉會拖了你整體力量的后腿。此時你應該讓壓力分散到全身肌群,協同發力的肌肉越多越好,肌肉和肌間的協調作用越強越好。這里需要制造全身的緊張,而不是局部的緊張。掰彎杠鈴:在臥推和硬拉中,這么做可以強力募集上肢背部肌群,達到更好的力量表現。踩穿地板:在深蹲和硬拉中,用整個腳掌嵌入地面,制造更穩定的根基和爆發力。壓爆臥推凳:在推起杠鈴時,想象杠鈴是固定不動的,然后全身發力將自己的身體“塞進”臥推凳里。通過以上列舉,你可以很容易理解“刺激肌肉”與“增長力量”在動作形式上的本質區別。增長肌肉需要追求一定的肌肉疲勞。
或者說在某些訓練組中達到力竭。Zatsiorsky指出:一個肌纖維不僅需要被募集,而且還需要被疲勞,才能真正達成刺激。換句話說——光是了這部分肌纖維,并不代表它們能夠被疲勞或被破壞,想要達成這個效果你應該做得更多。這也是歷代健美運動員都采用稍高的訓練次數(8-12次),并在許多訓練組中接近力竭或達到力竭的原因。伴隨著訓練結束后目標肌肉充分的疲勞感,通常也意味著它被恰當地破壞,給恢復和增長創造了條件。在增力訓練中,肌肉疲勞不是必須的、力竭不是必須的、肌肉破壞不是必須的、延遲酸痛不是必須的,甚至肌肉增長也有可能不是必須的——目標是快速增長整體力量,如果你太在意這些因素,可能會起到反效果。這也是大部分力量舉運動員都采用較低次數(1-5次)并且在一整個訓練周期中幾乎從未達到力竭的原因。
因為在超大重量訓練中力竭,會系統,降低訓練熱情和訓練頻率,并造成傷病隱患。有些力量舉計劃每周要深蹲6次,這也意味著每次訓練從來都不會造成真正的肌肉疲勞,否則你根本無法保持如此的高頻率。另一個典型例子是舉重運動員,他們幾乎每天都在場館里練習比賽動作(抓舉和挺舉),有些人說他們能保持如此高的訓練頻率是因為,其實不然。真正原因是他們專業化的疲勞管理。綜上所述,如果你追求的是肌肉疲勞,會不可避免地提高了訓練量。因為訓練量與次數和組數直接掛鉤(訓練量=重量x次數x組數)。國際力量研討會曾指出“肌肉肥大效果是一種訓練量的函數”,尤其當你使用德式容量訓練法10x或者FST-7訓練法10x7等高容量模式時、一次訓練課的整體訓練量會飆升。
用“訓練量不斷增長”來衡量你周與周之間的進步,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。但要記住,對于自然健美愛好者來說,能夠承受的最高訓練量是比較有限的,超過這個限度非但無法增長肌肉,還會造成過勞和倒退。一個比較通用的法則是將每次訓練總時長限制在60分鐘內,在這期間盡可能提高訓練量。限定時間也能幫助你將身體的分解代謝反應限制在較低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