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 江西
包裝 箱裝
適用范圍 醫院、診所、家用
存放 通風干燥處
有效期 24月
商品介紹
艾條灸
艾條灸又稱艾卷灸,是將艾條點燃后在施灸部位(穴位)進行熏灸的方法。艾條灸分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兩種方法。手持灸又分為溫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種。
(1)溫和灸:施灸者左手中、食二指放于被灸穴位兩側,以感知患者皮膚受熱程度;此法溫通經脈、散寒祛邪,多用于灸治慢,運用為廣泛。
(2)回旋灸:將點燃的艾條,旋于施灸部位上,距離皮膚3cm,平行往復左右移動或反復旋轉,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灼痛;一般可灸20-30分鐘;適用于風濕痹證、性麻痹及廣泛性等。
(3)雀啄灸:艾條燃著的一端對準穴位,上下移動,鳥雀啄米樣施灸,一般可灸5分鐘左右。多用于灸治急、昏厥急救、兒童疾患等;此法熱力較強,注意避免皮膚。

直接灸
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著膚灸、明灸,是將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膚上來施灸的一種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對皮膚程度的不同,又分為無瘢痕灸、發泡灸和瘢痕灸三種。
(1)無瘢痕灸:施灸以溫熨為度,不致起泡,不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適用于虛寒病的輕癥。(對昏厥、小兒及感覺患者應小心,防止發泡或灼傷皮膚。)
(2)發泡灸
上發泡灸多用小艾炷,對皮膚的灼燙程度較輕。
當病人感到皮膚發燙后再繼續灸3-5秒鐘,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出現黃斑,且有汗出,隔1-2小時后就會發泡。發泡灸適用于一般慢性虛寒性疾病,如、眩暈、、皮膚疣等。(施術者要控制艾灸的時間。)
(3)瘢痕灸
瘢痕灸又稱化膿灸。用黃豆或棗核大小的艾炷,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,局部組織經后化膿、結痂,痂脫落后留有性的瘢痕,故名瘢痕灸。此灸法適用于、肺癆、、潰瘍病、慢性胃腸病、瘰疬和發育障礙等癥,對病患者,有預防中風的作用。常人施此灸法,能改善體質,增強機體抵抗力,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。(施術者要征得患者同意。)

局部作用
艾灸對人體局部的溫熱,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,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也會得到加強,、粘連、滲出物、血腫等病理產物同時能得到很好的消散。局部溫熱還可以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,降低系統的興奮性,從而達到、止痛的作用,而且沒有任何的毒。溫熱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,將艾絨本身的、艾條中其他添加藥材以及間隔物的充分發揮出來。另一方面,艾灸還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。艾灸的近紅外輻射為機體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,而且艾灸所發出的近紅外光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被人體所調控。在灸療過程中,近紅外線輻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,能使能量通過經絡傳導至遠端直至病所,還能通過穴位激起人體自身的機體免疫力,使人體自身正常的生理機能得到恢復。

升陽舉陷,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
陽氣虛弱不固可致上虛下實,氣虛下陷,出現脫肛、陰挺、、久泄久痢、滑胎等癥,《靈樞·經脈》說“陷下則灸之”,因此氣虛下陷,臟器下垂等癥可用艾灸療法。脾胃學說創始人李東垣認為“陷下者,皮毛不任風寒”“天地間無他,惟陰陽二者而已,陽在外在上,陰在內在下,今言下陷者,陽氣陷入陰氣之中,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,脈證俱見在外者,則灸之”。因此,艾灸不僅可以溫陽,升陽舉陷,安胎固經,還可衛陽不固、腠理疏松等癥,如脫肛、陰挺、久泄等病。
聯系方式